一、全要素生產率的驅動路徑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表明,全要素生產率是一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源。隨著資源、勞動力等傳統要素的邊際生產率遞減,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陷入停滯,經濟增速放緩甚至下行,如何通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至關重要。相當一部分學者關注一國技術進步及創新對生產率水平的影響。如蔡躍洲等(2015)認為,信息及通信技術(ICT)產品通過降低價格及對產業部門的技術滲透帶動生產升級改造,實現技術進步和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施炳展(2016)則從微觀層面發現,互聯網能夠降低信息交流成本,實現企業內外的資源優化配置,進而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同時也有學者認為,一國全要素生產率變動水平取決于該國與世界技術前沿的差距。
二、數字經濟對全要素增長率的影響
數字經濟作為新一輪技術變革浪潮的領軍者,跨越了互聯網技術水平與信息產業界域,能夠有效創新生產方式和升級經濟增長模式。一方面,數字經濟通過對原有產業及傳統成分的滲透、拆棄和整合,加速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以提高生產部門要素利用效率,有利于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與此同時,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雙輪聯動”,重塑了現代化生產網絡,帶動產業生產效率的提高,進一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數字經濟通過沖擊、顛覆、重塑原有經濟發展模式,逐漸擺脫傳統要素路徑依賴,帶動各區域產業實現指數型、集約型和高效型經濟增長模式,進而加快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當前階段,數字經濟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效應主要表現在對技術效率的提升。由于目前數字經濟創新多處于商業模式和應用層面,而基礎研究力量薄弱、核心領域的開源技術能力不足,致使數字經濟對技術進步的提升作用并不明顯。此外,我國各地區要素稟賦、信息化發展水平、人力資源和政策制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進而影響數字經濟在各區域的擴散發展。相較于中西部,東部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用更為顯著。
三、數字經濟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理
數字經濟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依賴于創新環境的完善程度,其中,人才環境和金融規模作為反映創新環境的重要維度,將直接影響數字技術的應用和擴散。就人才環境而言,智力資本是保障數字創新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和先決條件,是推動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變化的重要戰略資源。數字經濟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依托于智力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因此更依賴于擁有知識和技術的創新人才。就金融規模而言,數字經濟的創新活動具有投入規模大、投資風險高、經濟效益滯后等特征,面臨高調整成本和高融資成本的雙重問題。因此能否獲得穩定、充足的金融資源將直接影響數字技術的突破及擴散。此外,當前數字經濟在消費端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用大于生產端。
四、數字經濟對全要素生產率影響機理的政策啟示
啟示一:第一,根據各地區的發展實際,采取差異化的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對于具有人力、資本稟賦優勢的東部地區,繼續發揮其資源優勢、保持創新活力,并不斷將數字經濟創新成果轉化成生產力向中、西部地區輸送;對于中部地區,應結合其先進制造業核心區域的優勢,積極推進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新模式、新業態。西部地區應繼續發揮其制度優勢,加大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東中部地區創新成果轉移的承接能力。啟示二:以促進區域技術效率、技術進步的共同提升作為數字經濟發展加快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標準之一。應完善數字經濟體制機制,為數字經濟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為高端制造業、服務業等高端產業營造良好的制度創新環境。由此,激發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對技術進步能力的提升效果,發揮數字經濟提升技術效率最大化,拓寬數字經濟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渠道。啟示三:針對數字經濟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相關機制路徑的基礎上,推行保障相關保障政策實施。將人才集聚和金融規模作為強化了數字經濟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力度,應將其作為強化數字經濟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抓手,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增強數字經濟人才培育力度,并著力推進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改革,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持續性提供便捷的融資環境。(郭吉濤 梁爽)
相關文章: